【環球旅訊】(特約評論員 戎豪)從今年六月起,各家大型互聯網公司故障頻出,諸如支付寶因光纜被挖斷導致宕機、因人為操作失誤導致網站癱瘓、騰訊QQ無法登入等等,而上周驢媽媽也由于數據庫操作失誤的原因導致網站首頁無法打開。可見在各家公司大踏步向前邁進的同時,如何確保信息系統的穩定運行成為了令人頭疼的問題。
隨著互聯網創業熱潮的風起云涌,大量旅游電商公司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但是平心而論,真正擁有核心技術的團隊卻沒有幾個。在業務需求與技術儲備嚴重失衡的環境下,一些鼓吹大數據、云計算的神奇作用的各種會議近年來反而開得熱火朝天。許多從傳統行業轉型而來的電商平臺一時摸不著頭腦,到底什么技術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自己已經搭建了完善的直銷平臺,但是為什么最終仍然會被OTA們牽著鼻子走呢?
上個月,攜程1億元人民幣收購了僅有8名員工的蒜芽科技擴展火車票業務。這一收購雖然沒有具體回答這個問題,但是告訴了我們一件事,技術團隊不在人多,需要的只是高效和穩定。高效而穩定的技術或許才是在線旅游行業最有價值的一部份。
然而,要搭建一套高效而穩定的技術平臺確實是要面臨許多嚴峻的考驗。
首先,在BAT三巨頭瘋狂掠奪技術人才的大環境下,如何吸引或留住人才成為了最大的問題。面對這個全行業的普遍問題,筆者認為或許攜程的策略——采取非主流的技術架構——算是一種另辟蹊徑。屈指數來,用.Net作為平臺核心而非Java的大型企業貌似找不出幾個。于是一道難以逾越的跳槽壁壘就形成了。從這方面來說,選擇一些諸如Ruby、Scala、Nodejs等可以快速實現功能的非主流語言,對于建立一個穩定的核心技術團隊而言,無疑是有很大益處的。那么在此基礎上,我們真的需要一支很龐大的技術團隊么?蒜芽的例子明確的告訴了我們,只需要8個人,一樣可以成為除12306外最大的火車票預訂公司。而Uber的初創核心團隊也只有12個人。時至今日,Uber的移動端應用與初創時的功能相差無幾。所以,事實告訴我們少數精英的技術團隊往往要比臃腫的開發團隊要更為經濟高效。
其次,技術應當是前瞻性。前瞻性的意義在于技術當家人的勇氣,對于未知的技術實現是否敢于去接觸去實現。當全球對于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只知道BAT三家的時候,攜程憑借其在Apple Watch上前瞻性的開發,受到了蘋果公司的青睞,不僅在發布會上演示了攜程的Apple Watch應用,更是受邀前去位于Cupertino的總部參觀學習。在沒有任何營銷經費的情況下,僅僅依托技術的研發就實現了這種程度的曝光是許多人始料未及的。我們可以欣喜的看到,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對創新的重視,鉑濤集團在今年5月舉辦了一場體驗消費領域的極客大賽,而今年9月,也即將舉辦。如何從這些技術的碰撞中找到正確的前進道路或許是在線旅游行業將要面臨的下一個問題。
最后,在技術爆炸的時代,如何認清自身的業務范圍找對合適的技術方向是另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業務與技術應該是一個雙向約束的關系。技術需要為業務服務,但是不能被業務所主導。而業務需要有技術的支撐,但是不能為了使用某項技術而強推業務。
依靠資本的力量,傳統企業可以進行迅速的擴張,開啟了買買買模式后,客房數輕輕松松上40萬那都不是難事。然而信息系統則不然,高效而穩定的擴張不是靠錢就能立刻解決的。許多橫跨高星級與經濟型酒店的集團,在兼容多套會員系統、中央預定系統、資產管理系統時,舉步維艱。就以傳言中收購鉑濤為例,如果兩者合并,在會員數字上來看,或許只是一個8000萬會員與1800萬會員的加法而已,然后對CRM系統而言,如果不做好充分的準備,這將是一場災難。
從酒店集團的角度來看,當喜達屋、萬豪這樣的行業領先者紛紛推出各自關于自助Check-in、手機開鎖乃至手表開鎖之類的功能時,心中必然是奇癢無比的。誰都希望能夠實現這些有趣而搏眼球的功能。然后輪到自己去實現的時候卻發現舉步維艱。許多技術問題都是在臨實現前才發現,基于各種歷史遺留問題,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我們可以看見各式關于智慧酒店、智慧旅游的新聞,卻很難看到真正落地的有價值的項目。
當問題到了這個層面,或許已經不是技術人員可以考量的范疇了。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攜程、還是鉑濤這樣成功的在線旅游巨頭的當家人,無不擁有深厚的技術背景。在發展的道路上,始終將公司的發展安置在一條無形的技術軌道上。
評論
未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