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旅訊】(特約評論員 寧江云)電子客票的產生顛覆了整個機票市場的運作方式。通過機票的電子商務化,票價變得越來越透明,航空公司與航空公司之間,機票代理人與機票代理人之間,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當然,這種競爭與演變,為普通旅客帶來了更多的便利與實惠。而作為該行業的重要參與者的機票代理商,卻不得不加快自身的電子商務化,才可以使自己在行業競爭中繼續生存下去,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而2014年,是整個機票市場的又一個轉折年,今年機票市場的變動更是風起云涌。航空公司在加快直銷步伐、大型OTA在加快并購與擴張、傳統機票分銷平臺上仍然火藥味十足、電子商務導致參與者以及參與方式變得越來越多。這一系列的原因讓機票代理人該何去何從?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行業。
機票業現狀
今年航空公司異于往年的做出了強勢發展直銷的信號,而大型OTA也在頻繁發起行業并購以及壟斷,這將會進一步壓縮傳統機票代理人的生存空間。
國航在6月份宣布,決定自7月1日(以出票日期為準)起,將銷售國內客運票證代理手續費率從3%下調至2%。而南航、東航緊隨其后,也發布了同樣的決定。
本以為這已經是今年航空公司下調費率的極限,而更加令人震驚的消息還在后面,宣布,決定2014年8月13日上午十點整(以出票日期為準)起,將調整中國境內(不含香港、澳門、臺灣地區)西部航空客票代理手續費率從原3%調整為0%。
代理費調整為零,意味著什么?意味這機票代理人售賣飛機票無任何收益,多年來的機票代理人盈利模式將不再存在,機票代理人若不進行模式轉變、獲利方式轉變,只能關門或退出這個行業。
未來之路
是否下調或者取消代理費,代理人就只能等死?從整個市場上消失?筆者認為并不會這樣。即使是航空再想做直銷,受直銷需要的大量人力成本、無法處理提供代理人為旅客做的一些增值服務、無法接受大客戶欠款等等因素影響,航空公司也無法實現代理人向旅客提供的全部服務。
所以,后期機票代理人仍會存在,但是,大家一定要開始轉型,無論是現在仍和航空公司有談判籌碼的大代理人,還是毫無掙扎能力的小代理人。
那么機票代理人如何轉型,才是值得討論的內容。以下,是筆者想到的幾種可能性。
1) 收取服務費
根據國外代理人經驗,航空公司取消代理費后,代理人可以通過向旅客收取服務費來獲得利潤。但是這也不是一劑萬能藥,原因如下:
1. 國外旅客多行程復雜,且機票產品多和酒店、保險結合購買,需要有一定專業知識人員完成,因此,才可以收到手續費,如果只是簡單的點對點航程機票,旅客也直接自己上網買了。
2. 國內暫無服務費對應發票。沒發票旅客無法報銷,如無法報銷,商務客怎么會支付這筆服用呢?
3. 國內代理人比拼價格這個習慣已經養成了,如果收服務費,你收10元/張票,一定會立刻出現收9元的、收8元的、甚至不收的。
所以,這只是一條路而已。
2)擴展經營內容,經營打包產品
機票代理費取消了,那旅客就不坐飛機了么?這怎么可能。旅客該坐飛機還是要坐飛機,那么機票代理人如何通過售賣機票給旅客而盈利呢?
既然單獨售賣機票已經不盈利,而旅客又要買機票,為了與航空公司直銷渠道產生差異化,代理人應該豐富自己的產品或者服務,通過機票外的附加值來盈利,并吸引消費者,如機票+酒店,機票+保險,機票+發票,機票+景點門票等等。
3)加強與OTA、旅游分銷商合作
既然電子商務以及移動電商是大勢所趨,作為市場參與者,機票代理人也應該順勢而為。
但是,想做一個自己的網站,或者成功推廣出一個移動售票軟件,也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事情,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支撐。因此,不如與OTA、旅游分銷商合作,雙方資源互補,機票代理人借助OTA、旅游分銷商的系統、品牌、客戶流資源,而OTA、旅游分銷商也通過與代理人的合作,豐富自己的產品,為旅客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關于與OTA、旅游分銷商的合作,代理人可以說是又愛又恨,“愛”在上文已經提到,大家優勢資源共享,各取所需。而“恨”則是若代理人與OTA、旅游分銷商關系過深,容易被OTA、旅游分銷商“綁架”,脫離不開OTA、旅游分銷商。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建議代理人控制在OTA、旅游分銷商的資源投放,將這上面資源控制在50%以內,而另外的50%還需要自建銷售渠道,這樣才能讓自己不被別人控制住。
或者將資源在多個平臺投放,將雞蛋放入不同籃子,不可將所有資源放置在一個地方,這樣才有話語權。
4)做細分市場
市場是足夠大的,一定有還沒被發現的可服務人群,比如殘疾旅客市場、攜帶寵物旅客市場、大件行李旅客市場等等。
雖然目前這些市場均有解決方案,但是還有可以提供的空間,如殘疾旅客,雖然從候機樓到上下飛機,可以向航空公司申請輪椅等服務,但是,這類旅客前往機票和到從目的站到市區問題呢?申請起來也是很麻煩,有些代理費都沒有,更何況旅客,為了偶爾一次的飛行,還要學很多專業知識么?
旅客的疼點就是利潤點,還沒人去解決才是市場。
5)做當地市場服務化差異
現在很火的一個詞叫O2O,對于這個詞,筆者比較認同58同城陳小華對這個詞或者說行業的理解,O2O就是本地化服務,現在大家都在喊互聯網,互聯網是一個平臺,大家通過互聯網獲取咨詢、交易商品,但是,具體的服務還是要有人去做,去落實。
機票也是一樣,有些服務還是要通過旅客出行地或者到達地人員才能提供。比如機場取發票、機場支付。這些是最常見的。而現在不能通過代理費賺錢了,要通過外延的服務、產品賺錢,那么應該更重視本地市場,本地市場才能讓機票的外延服務更容易實現。
那是否有人考慮過,向通過自己購票的旅客提供餐食服務,旅客的某個柜臺憑手機購票短信、二維碼或指定憑證,到某一柜臺可領取一些可口餐食,餐食費用可以直接含在機票中,或者單獨支付。
或者向通過自己購票旅客提供一些暢銷的雜志呢?比如《讀者》、《青年文摘》、《故事會》、《視野》等便宜好讀的雜志,整本閱讀完,基本在3小時左右,差不多是旅客候機加飛行時間。
總之,利用當地優勢,向當地旅客提供線下才可以實現的服務,通過線下服務,加上線上競爭。
6)微店
根據騰訊發布的最新財報顯示,微信月活用戶數量增長勢頭不減。二季度末,微信和WeChat(微信海外版)合并月活躍賬戶數達4.38億。再結合我們上面的數據,移動端是未來電商大入口,而在移動端無疑目前微信流量最大,且目前在微信開店成本極低,用極低的成本,有可能獲得極大的流量,因此,微店不可忽略。但是,微店只是流量獲得渠道,想產生利潤,還要從產品、服務入手。
7)設立會員機制,積分管理,數據分析旅客需求,向旅客投放精準促銷
為了增加旅客穩定性,會員積分管理還是很有作用的。通過積分管理,提升消費者忠誠度,也可以針對旅客開展差異營銷。
另外,通過會員數據管理,還可以了解用戶需求,對用戶行為作出分析,向旅客提供更有針對性的精準營銷。
8)承接航空公司外包業務
航空公司是整個產業的最上游,要么適應航空公司,要么退出這個游戲。目前,航空公司要做直銷,這已經是事實。
但是,受人員成本、企業性質等等條件限制,航空公司也不是所有事都能做,那么航空公司大力搞直銷后,后續問題怎么辦?一定要航空公司自己做么?既然代理人還希望在行業生存,人員又具備專業技能,是否可以承接航空公司某塊業務?
比如呼叫中心,目前各航空公司的直銷比例,最高也就20%左右。如果將這個比例提升到40%或者50%,呼叫中心人員需要成本投入,但是,如果航空公司自己培養相關人員,人力成本又無法承受,代理人是否可以承接這些業務?這樣,代理人繼續在行業生存,現有員工上手快,具備專業知識,人工成本又低于航空公司,大家雙贏。
以上,只是各種可能性探討,未來之所以神秘,是因為其不可知。機票代理市場無論如何改變,坐飛機的旅客依然存在,依然需要有人提供服務,只是利潤來自航空公司、旅客,還是周邊產品的問題,行業目前處理變革時期,未來究竟如何,讓時間帶給我們答案。
評論
未登錄
游客
2014-09-13
建(jian)議基本不(bu)靠譜(pu)
游客
2017-04-20
作者肥了不少
User11131
2014-08-26
航空公司做零售是(shi)遲早的事情(qing),只是(shi)目前中(zhong)航信那個系統有點(dian)礙(ai)事,拖(tuo)了(le)大家的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