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外媒爆出歐洲(zhou)規模最大(da)的(de)航司——德國漢莎(sha)航空,想要(yao)停飛法蘭克(ke)福——北京航線。

據德國《明鏡周刊》報道(dao),漢莎(sha)航(hang)空CEO施波爾(Carsten Spohr)近期在慕尼黑舉(ju)行的(de)一次員工(gong)活動(dong)上透(tou)露(lu),漢莎(sha)想要暫(zan)停(ting)法(fa)蘭克福飛往中國首都北(bei)京(jing)的(de)航(hang)線。
至此,繼英國航(hang)(hang)空暫停北京(jing)航(hang)(hang)線,維珍航(hang)(hang)空、澳洲航(hang)(hang)空停飛上海,濃眉(mei)大(da)眼的(de)漢莎航(hang)(hang)空也(ye)即將步其后塵。
從年初至今(jin),一大波外航都在陸續削減中國市場航線,似(si)乎(hu)存在某種共性,那么(me)到(dao)底問題出在哪?
不(bu)妨先來看看漢莎航空的辯解(jie),據《明鏡周刊》報道,考慮停飛北京,漢莎方面給出(chu)了三方面的解(jie)釋:
- 其一,是需求下降,主要是企業商務旅行需求仍然處于停滯。
- 其二,俄羅斯對大多數歐洲航空公司關閉領空,漢莎的航班要繞行,飛行時間多出兩小時,成本提高。
- 其三,是來自中國航司的競爭,在此前Q2的財報會議上,漢莎航空CEO將其在中國市場的收益疲弱,歸結為中國航司運力過剩。
漢莎的“訴苦”,代(dai)表了(le)諸多(duo)外(wai)國航(hang)司(si)目前的尷尬處境,但本(ben)質(zhi)上(shang),外(wai)國航(hang)司(si)削減(jian)中國市場航(hang)班(ban),打的還是“經濟算盤”。
據發言人稱,漢(han)莎航(hang)空(kong)飛往(wang)日本和韓國等(deng)國的(de)(de)東亞(ya)航(hang)線(xian)(xian)也將調(diao)整,因為新航(hang)線(xian)(xian)的(de)(de)飛行時(shi)間預計延(yan)長一到(dao)兩(liang)個(ge)小時(shi),需要更多的(de)(de)燃(ran)油。
此外,漢莎本(ben)次想要(yao)停飛的法蘭克(ke)福——北(bei)京航(hang)(hang)線,目前執飛該(gai)航(hang)(hang)線的是一架(jia)較(jiao)舊的空客A340-300飛機,這種四引(yin)擎飛機消耗的煤油量本(ben)身(shen)就(jiu)相對更多,再加上繞行,成本(ben)自(zi)然是拼不過(guo)國內(nei)航(hang)(hang)司。
外航(hang)陸續退場后留下的市(shi)場份額,由(you)中國(guo)航(hang)司接管,此消(xiao)彼長之下,中國(guo)國(guo)際航(hang)線的這塊(kuai)大(da)蛋糕,超6成已經屬于中國(guo)航(hang)司。
根(gen)據 Cirium 跟(gen)蹤(zong)的定(ding)期運力數據,今年(nian)中(zhong)國航空(kong)公(gong)司預計(ji)將提供(gong) 63% 的飛往內地航班座位,2019年(nian)增加約(yue)10個百(bai)分點。

事實(shi)上,除了運(yun)力、成本卷不(bu)過國內航司(si)之(zhi)外,國外航司(si)口中的(de)中國商旅(lv)出行市場需求下(xia)降,似乎也另(ling)有隱情。
以漢莎航空所(suo)在的德國為(wei)例(li),德國央行最新(xin)統計數(shu)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德國對華投(tou)資(zi)創歷史新(xin)高,達73億歐元(yuan)。
像(xiang)耳熟(shu)能(neng)詳的(de)大眾(zhong)、西門子等一眾(zhong)跨國(guo)集團的(de)員工,都(dou)是(shi)國(guo)際航線的(de)常客(ke),按正常邏輯,在華投(tou)資增加,雙方員工的(de)商務往來也理應更加頻繁。
但令人(ren)沒想(xiang)到的(de)(de)是,在德(de)國對華投資創新高,中國開放歐洲多國免簽(qian)政策的(de)(de)背景下,德(de)國簽(qian)證卻對國人(ren)顯得不(bu)太友好(hao)。
以至(zhi)于,近(jin)期300家德(de)國(guo)公司,在給德(de)國(guo)外交(jiao)部長貝爾(er)伯克的一封信中(zhong),向德(de)國(guo)外交(jiao)部長喊話,要求簡化其中(zhong)國(guo)員(yuan)工赴(fu)德(de)簽證程序(xu)。

用德(de)國公司(si)的(de)話來說(shuo),簽證申請流程曾經很(hen)(hen)簡便(bian),但現在卻需要大約三個月的(de)時間,這讓很(hen)(hen)多公司(si)倍(bei)感壓力。
信中(zhong)強(qiang)調(diao),中(zhong)國市場(chang)對公(gong)(gong)(gong)司(si)(si)至關重要(yao),尤其(qi)是今年(nian),在華(hua)德(de)國企業受到(dao)中(zhong)國本(ben)土(tu)企業的(de)競爭壓力特別大,為了迅速適應(ying)中(zhong)國市場(chang),德(de)國母公(gong)(gong)(gong)司(si)(si)和它們在華(hua)的(de)子公(gong)(gong)(gong)司(si)(si),需要(yao)進行(xing)更緊密的(de)交流。
實際上,在(zai)簽(qian)證問題上,德國簽(qian)證難的現象并不是孤例。
數據顯示,2023年(nian)申根國家合共在(zai)華簽發短期簽證(C簽)104.9萬張(zhang),僅恢復到2019年(nian)287.3萬張(zhang)的36.51%。
- 瑞士、奧地利等西歐5國恢復到16.1萬張(49.92%);
- 西班牙、希臘等南歐7國恢復到19.4萬張(43.61%);
- 德國恢復到15.6萬張(37.94%);法國恢復到25.2萬張(37.90%);
- 捷克、匈牙利等東歐6國恢復到6.3萬張(31.39%);
- 瑞典、挪威等北歐8國恢復到8.7萬張(31.06%);意大利恢復到13.6萬張(24.80%)。
顯而易見,外航草(cao)草(cao)退(tui)場,不是商旅需求弱了,而是簽證(zheng)被(bei)“卡脖子”了。
簽(qian)證難問題,也(ye)擴散到(dao)了研學領域,用一位網友的(de)話來(lai)說,“就(jiu)是人家大門緊(jin)關(guan),哪怕你送(song)錢也(ye)不(bu)稀(xi)罕。”

那么(me)未(wei)來會(hui)如(ru)何演變,歡迎評論(lun)區留(liu)言。
我們持續對文旅保持關注。
評論
未登錄